后清明时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在博客上放一篇这样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感觉其实已经有了好几年了,只不过今年去扫墓的时候刚好又再感慨,于是决定回来写一下,算是有感而发。
    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朋友来说,可能每年清明时节去祭祀都是去墓园之类,可是对于我们从小在乡村长大的人来说,回忆却不是这样的。在没有推行殡葬改革之前,附近村落的坟墓都集中在里村子不远的一个山岗上,叫“麒子岭”。那个是一个没有开发的地方,基本上是坟墓遍布,山上都种满松树,植被茂密啊。每年的清明去扫墓,拜祭先人,其实也是踏青,爬山。一家老幼有说有笑,谁说在缅怀先人的时候就一定要痛哭流涕呢。沿着古老的山路石阶拾级而上,难走的地方清理一下杂草树枝,然后去到因为一年没有来过,差不多被覆盖掉的先人的墓前,清理干净杂草,点上元宝蜡烛香,拜祭完毕,在香烛烧完前吃点水果,聊聊天,周围走走,谈谈往事,每年关于清明的回忆大抵都是这样的。
    还记得有一年,因为有人不小心导致山火,火烧了半边的山。那一年我们去的时候,路上都是黑黑的树,触目惊心。又多过了一年再去,树还是恢复不到原来的样子,尽管好了不少。再推下一年,整个区都推行殡葬改革,不允许土葬了,原来的墓也要迁移,同一到殡仪馆或者墓园管理。
    就这样,在麒子岭的后半边都推掉了,沿山岗建了个墓园“长安园”。原来山上的所有坟墓都迁出来。从那时开始,每年的扫墓就变成像城市里的一样,在墓园里进行。少了踏青的乐趣,密集的墓碑带来的是密集的鞭炮蜡烛香灰,感官刺激倒是增强了。
     大学的时候好像挺忙的,好几次清明都赶不对时间,都没有回家。等到大四找到工作了,好像才又回家扫墓。墓园里更加密集,但是形式依旧没有什么变化呢。虽说现在这样的形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可是我们的下一代恐怕再也体会不到当年父辈清明扫墓兼踏青的那种感觉了。

后清明时代》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